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週邊遊憩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茄冬樹下位於上興里與三灣交界的產業道路旁,因路旁有棵巨大的茄苳樹而得名。

該產業道路是過去河背地區往三灣永和山及大河底的主要聯絡道路,先民由此將山區作物挑到平地販賣,

或是換取日常用品,因此又稱挑擔古道。

過去樹旁建有茶亭及小土地公廟,提供挑擔者休息的地方,但因水庫興建,古道逐漸沒落,香火也因此中斷,

茶亭也只剩斷垣殘壁。而茄苳樹也不知何時遭雷擊劈成兩半。

雖然樹心已枯,但是老茄苳樹似乎明白地名是因牠而取,伏倒的兩半樹幹仍舊長出新枝,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近年來,因古道維持原始風貌加上油桐花美景,來此健行賞花的人日益增多,所以又在原地建了座小土地公廟及涼亭

,重新展現了當年的挑擔古道情景。

茄冬樹下與挑擔古道

茄苳2茄苳3茄苳4  

 

 

文章標籤

河背庒農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河背庄老一輩的人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二十九這天,都會準備三牲及普渡用品來到俗稱"崩山河"的河壩上來拜拜。

至於為什麼選在農曆七月二十九這一天?已不可考。

據地方耆老表示在他們還是小孩的日據時代就已經跟著長輩來這裡拜拜了,所以應該有近一百年的歷史了吧。

小時候常常到這溪水裡釣魚,抓泥鰍,放蝦簍。

溪水依舊常流,但是景致已經完全改觀了。

中港溪.jpg

高鐵開通後,一條筆直的橋從頭上畫過,不一會兒就可聽到轟隆隆的聲音呼嘯而過。

高鐵.jpg

一塊刻著"東興堤防"的水泥柱,清楚地告訴我們它對東興(河背)地區的重要性。

東興堤防.jpg   

記得小時候這裡並沒有伯公廟,只有一塊類似人型的石頭(據說是築壩時挖到的)立著當作伯公供奉。

後來地方人士才蓋了一個小小的廟給伯公遮風避雨。

水頭伯公.jpg

幾年前,伯公石竟然遭竊!所幸地方信眾再重新刻了"福德正神"來安奉。

雖然簡簡單單的,一點也不起眼,但是它卻是河背甚至於尖山地區灌溉用水的源頭。

水頭伯公1.jpg 水頭伯公2.jpg  

為什麼一年只來拜一次?似乎也沒人說得上來?

但是伯公還是仔細地呵護著這片土地。

今年特別請媽媽等我一起去拜這土地公,到了之後才發現除了拜土地公之外,竟然還有普渡!!!??? 

先將三牲拜土地公,拜完之後將牲禮移位至河壩邊普渡。

供品.jpg  

我想是不是也有普渡水鬼,以求河川能夠平靜。

普渡.jpg  

金爐就用一個水泥管底下鋪一片烤肉網,雖然簡單,但是卻足以維護安全了。(避免火災發生)

金爐.jpg  

以前人工的控制閥,現在也已經改成電控的了。

尖山下圳控制盤.jpg  

從這裡往下游開了兩條灌溉渠道,一條是東興圳,是河背地區農田灌溉水的主要來源。

東興圳.jpg

另一條是尖山圳,是灌溉尖山下地區的溝渠。

尖山圳.jpg  

這兩條圳恰恰就在農園的前方,小時候在這裡泅水、抓蝦、抓螃蟹、摸河蜆、釣魚.....

但是原本石頭築的壩變成水泥的,河底也鋪上一層又一層的水泥之後,什麼都沒有了.....

偶而小牛拿著撈子撈到一隻小蝦米,就開心得不得了!

(永遠都以為我說的都只是天方夜譚,但是我又無法證明給他看)  

 

             

河背庒農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清時期,中港溪水深湍急,河口寬廣,架橋不易,兩岸仰賴渡船交通,


但因船伕收費不一,常起糾紛,甚至還有強索勒贖情事發生,清廷為杜絕


弊端,乃訂定義渡章程,由清廷及民間募資共同購置田園,招佃耕種,將


租穀雇請船伕義渡商旅,頭份永寧渡於道光二十三年創辦(西元一八四三年)


,並立碑紀念。








宣統三年,原豎立在河唇伯公旁的義渡紀念碑被洪水沖走,信眾乃將其請至與頂頭屋伯公合祀,


而頂頭屋伯公創建年代已不可考,但是舊金爐刻載道光二十八年曾舉辦過老、新祭典,因此


頂頭屋伯公建立年代應更早於道光二十八年之前。




目前的頂頭屋永寧渡伯公是民國八十六年重新改建的,廟宇莊嚴富麗,拜庭寬敞,還有一供


信眾休憩的涼亭及花園。



















廟旁還有一棵樹齡超過兩百年的伯公樹。










現在的中港溪,因上游截流引水至永和山水庫蓄水,水深湍急、河口寬廣的景象早已不復見,

只有在颱風來的時候或許可以稍稍感受一下一兩百年前先民渡水之苦。

而河背通往頭份的交通,現已有東興大橋及頭份大橋連接,既便利又安全。


 


<東興大橋>



<頭份大橋>



從頭份市區(下公園,市場)往河背方向走,過了東興大橋後右轉直走約300公尺左右即可看到


左手邊的下興社區牌樓,頂頭屋永寧渡伯公就在這兒喔!

河背庒農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趕在桐花落幕前再一次來到河背的後山.....



樹上的桐花依然努力地綻放它的美...


落在地上的桐花更是讓人驚艷!




一夜的大雨過後.....



這裡有一個不長也不短的山洞,穿過山洞後順著溪谷往上走,可以欣賞到桐花的另一種美。


(PS.這裡人煙罕至,且無人行步道可走,基於安全上的考量,切勿單獨前往喔!)
































河背庒農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過了上埔福德祠之後就可以看見高鐵的山洞囉~



只要山洞上方站一會兒就可以看見高鐵列車從下呼嘯而過。








路旁的牽牛花也開得正豔。






再順著路往上走,此處是河背庄居民及頭份竹南臨近居民的最佳健行步道,沒有住家,沒有呼嘯而過的


車輛,只有蟲鳴鳥叫,還有美麗的油桐花~~~
















想來走走又怕找不到路的朋友們,可以與河背庄洽詢喔。



河背庒農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客家人稱土地公為"伯公",是最貼近客家人日常生活的神祉,在田邊的稱為"田尾伯公",在水源地的稱為"水頭伯公",而且形象不拘,大一點的就會建廟甚至有金身,小的就可能只有幾塊石板砌的小廟,甚至只有一塊石頭作為形象而已。


上埔伯公始建年代已不可考,只有從廟裡牆上的紀錄現在的廟是民國五十八年所建的,不僅僅內有拜庭,前面還有半月型的前庭擺放天神爐,算是頗具規模。





伯公祠通常邊邊都會有大樹以作為象徵,這裡的入口處就有一顆大榕樹。


信徒們也在榕樹下以鐵皮搭建了雨遮,以供信徒休憩的場所。



前庭的天神爐。



伯公祠內簡樸的擺設恰恰呼應了客家人純樸的一面。






這裡的伯公並沒有神像金身,而是以石碑刻上福德正神。


興建年代只能在牆上這僅有的興建樂捐芳名表得知是民國五十八年興建的,但據阿婆表示在阿太那個年代就在拜這個伯公了,阿婆已經九十有四了,可見這個伯公祠的歷史也是非常久遠。



金爐還是以原石所雕製而成,在現在的寺廟是幾乎看不到的了。










伯公祠旁有一條小徑,蜿蜒而上到了盡頭是這裡的居民的另一個信仰神明"石哀"。


"石哀"是客家話"石母"的意思。


通常家裡有小孩出生時候就會到算命的那裏去算八字流年,有的命裡就會需要認義父母以祈求小孩好照顧。客家人往往就會認神明來作亦父母以祈求神明保佑子女平安長大,並且會求一個"kien"以紅棉繩穿著給小孩子戴在脖子上。


有的會認給觀音娘娘做義子女,就要戴"觀音kien"。有的就是認給石母,就是戴"石哀kien"。



說是石母,但是卻不見石頭,只見兩棵身掛了許多的紅棉繩。


戴石哀kien的小孩在十六歲之前,每年端午節長輩都要準備三牲來拜,並且"換kien繩",把舊的繩子掛在樹上,再重新換一條新的紅棉繩穿在"kien"上。


到了十六歲就要來"脫kien",表示小孩長大了,感謝石哀的保佑,以後就不用在每年來換了。


若是十六歲那年忘了來"脫kien",很抱歉,那就必須繼續每年來換,直到結婚時再來"脫kien"囉。


自己小時候就是戴"石哀kien"的,以前是用一個五角的銅板中間打個洞來穿繩子。


而兩隻小犬也是戴"石哀kien",我就給他們用中間有孔的日幣來求,只是現在為了怕小孩戴在脖子上不安全,所以求好就幫他們收著,然後每年來幫他們"換kien繩"而已。








右邊面額五十元的是哥哥的,而左邊面額"十錢"是弟弟的喔!


今年端午節準備帶哥哥一起去換,順便也來告訴他這個習俗。




後記:


上埔伯公只要順著吉祥路往山上的方向走,到山腳下時就可以看見了。


有機會造訪時,千萬別被突然轟隆隆的聲音給嚇著了!這聲音是高鐵急速呼嘯而過的聲音。


高鐵鐵路就恰恰在"石哀"的後面不到五公尺,我想當初在蓋高鐵時,伯公和石哀應該也有保佑才會恰好從後方過去而不受影響吧?



河背庒農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居在台灣的居民除了原住民族之外,大多數的住民都是從大陸閩粵移居過來的居多,早在三四百年前的移民過程,尤其以客籍移民以單身男性為主,有道是「有唐山公,冇唐山婆」。

         然而在這裡卻有一個家族的來台祖先是一位母親到著兩個稚子自廣東梅州蕉嶺縣歷經兩個多月的跋涉飄洋過海來到這裡。


        西元一七六0年,劉母楊太孺人忍著喪夫之痛,帶著儲賢、儲德兩兄弟搭船渡過險惡的黑水溝到台灣來找尋新的發展,初到之時先在桃園縣楊梅鎮龜崙里落腳維生,後來又再搬到頭份下東興(今下興里)購置田園更種定居,並回原鄉將其夫伯理公的骨骸迎接來台安葬。


        至富龍公生八子(成字輩)並奠定日後基業,並分八大房開枝散葉至今。後輩子孫為感念八房先祖,遂建立宗祠並名為「劉成裕公嘗」,且建一半月池名為「富龍公紀念池」以茲紀念。


 


入口處的「劉氏宗祠」牌樓。



 


一排數十年的老龍眼樹,伴隨著劉氏子孫多少的童年記憶與歡笑。



 


宗祠禾埕入口處立著楊太孺人及儲賢、儲德的雕像,讓後代子孫永記先祖飄洋過海開墾的辛勞。



 


雕像下方亦詳細記載著屬於劉家的這一段歷史。



 


宗祠原為老三合院型式並左右各有四道護龍,現景為一九九0年改建之型式。



 


各護龍分屬各房子孫,所以有的已經改建成現代鋼筋水泥建築,有的還是保存原有風貌。



 


禾埕昔日是曬穀及農忙之餘休憩的場所,現仍常見曬鹹菜乾及蘿蔔乾的情景,訴說著客家人克勤克儉的精神。



 


富龍公紀念池--半月池除在風水學上有聚財聚氣之功能,昔日更兼具消防及消暑功能。




 


宗祠全景



PS. 禾埕內及各護龍皆有居民居住其中,未經許可請勿任意進入打擾喔。

河背庒農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從有記憶開始,每年到了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這一天,阿婆一定會準備三牲到恩主公廟拜拜,每次跟著去也不懂到底在拜什麼?只知道可以買棉花糖及糖葫蘆吃。

長大後才了解恩主公其實就是關聖帝君,但印象中這裡的恩主宮也不太像一般的寺廟。直到前些日子再度造訪,正巧遇到住在這裡的徐群福老先生,經他一番解說才了解這裡過去的故事,原來這裡是私人土地,開放給信眾們祈福。


第一次來的人一定會覺得很奇怪,怎麼會從後門進去的呢?別懷疑,進去就是了。



過了東興大橋之後,右手邊就可以看到清楚的指標。



左手邊一排老龍眼樹,古意盎然。



恩主宮,全名為「東興鑒化堂恩主宮」,本地居民亦稱之為「鑾堂」。



其沿革如下:(身為河背子弟數十年,終於知道這段歷史來由)


東興鑒化堂恩主宮沿革     陳運棟


 


        鑒化堂淵源於頭份之鑾堂,原為勸化人民,戒除鴉片而設。鑾堂之祈禱戒煙,係清光緒年間起源于廣東惠州府陸豐縣。光緒十九年,宜蘭縣人吳炳珠與莊國香二人前往廣東陸豐縣,見有開設鑾堂降筆,勸化人民,並戒洋煙,有益人民,乃效其法回台開設,並與陸豐縣鑾堂保持關係。其後傳至竹東,由彭殿華出資從陸豐縣邀請五位鑾生住在其家設堂,乃逐漸盛行。日據當局見其蔓延迅速,且有排日之動向,乃疑為一種秘密結社而加以偵查、監視、取締。


 


       頭份之鑾堂係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七日,頭份第一區街長陳維藻、教員饒鑒麟、接興號涂運財等九人為發起人,在竹南第一堡土牛莊(今頭份鎮頭份里)羅阿鼎宅創立。據稱係其外家新竹富戶鄭肇基提供一擔銀而建立者,稱為「感化堂」或簡稱鑾堂,奉祀關聖帝君。聘後龍街中醫師江志波為鑾主頭份地區文人士子為鑾生。初只宣講勸善,自光緒二十七年三、四月起勸誘鴉片癮者參加扶鑾祈禱降筆戒煙,當時恰遇鴉片煙膏漲價,乃有許多鴉片癮者紛紛參加祈禱戒煙,至光緒二十七年八月,以台中縣檢舉逮捕鑾主鑾生等,恐受牽連乃逐漸衰退。


 


        翌年,羅阿鼎將「感化堂」售予頭份首富黃義盛號充作穀倉。鑾堂業務則由東興庄劉屋人組成「關祀會」處理。關聖帝君等神像七尊,則由涂運財出面拜託時任挑夫領班之徐阿炳代為奉祀。光緒三十年十月二十三日,徐阿炳為代奉神像及整修奉祀場所,乃向「關祀會」借會金壹百貳拾元。民國四年始建廟堂。民國十三年還清「關祀會」借款壹百貳拾元。民國四十二年改建鋼筋混泥土構造之廟堂三間及拜堂,四十六年增建前堂,均由徐阿炳、日桂父子一手主持。民國九十年春,前堂樑柱蟻蝕腐朽,以鋼樑更新。每年於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恩主公生,演戲慶祝。


        本堂鑒於社會結構已變,為倡導純正之信仰,自本年起停止演戲。對外亦不募捐,僅提供祈神作福之場所,亦不作降筆、巫覡等之活動。為恐社會各界有所誤解,特略述本堂沿革並作聲明,尚祈見諒。


 


東興鑒化堂恩主宮  敬啟


中華民國七十七年





廟內供奉關聖帝君等七尊神明。










殿前的老桂花樹開花時,徐風飄來,滿是清香。



 


牆上垂下的石蓮花,一朵朵的就像是在笑著與你招手。




 


殿前的一對石獅及石象,雖然不大,但也相當可愛。




金爐



 


附帶一提,徐老先生的兒子徐滄浩先生,外號「南瓜王子」,每年造橋南瓜季石就能看到其栽種的特大號南瓜及各式各樣的造型南瓜喔!


而徐老先生今年也栽種了長葫蘆,長度有2.33公尺喔!


只可惜現在非產季,所以只照了一張曬乾的長葫蘆來分享。



 


 


 


 


 




 


 


 


 


 


 



 


 


 


 





 


 

河背庒農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到永和山水庫,必定要來看看這全台僅有的『土地公聯合辦公室』,27位土地公公們可是在水庫尚未興建時,庇佑這片土地及居民的守護神喔!


 


『永和山福德祠與百年楓樹』


「永和山福德祠建於民國七十三年,是永和山水庫興建時,為免散佈在淹沒區內的頭份東興明坑、三灣永和浮橋、砂坑、北坑等地之土地公廟失其佑民神威,由地方信眾成立籌建委員會,運用遷造補助費和善信捐地、捐款新建而成。祠內共奉祀明坑五尊、浮橋兩尊、砂坑十一尊、北坑九尊,合共二十七尊土地公,分別編號篆刻在石碑上,其數量之多及『聯署辦公』的特色相當引人。


    百年楓樹高聳立於永和山福德祠前,胸徑粗達三人合抱,樹高三十餘米,樹蔭伸長半徑逾十米,樹底下有石桌椅供人休息,還有矮小灌木花叢和綠茵草坪圍繞,是絕佳納涼賞景之所」



土地公聯合辦公室正面外觀



廟旁的百年楓香樹,巍巍參天,氣勢軒昂。




左東興右永和,代表頭份東興明坑及三灣永和浮橋、砂坑、北坑的土地公公聚在這裡為大家服務。



以前只有在石碑上刻以編號表示各村土地公,如明坑一號、二號....,浮橋一號、二號,


砂坑七號、八號...,北坑九號等。


後來信徒則再塑了一座金身,感覺像是每天一位土地公公輪值當班,輪到者就到金身前頭來當班,


其他未輪到者則在後面休息。


我想其他地方的土地公公應該都很羨慕吧?



『禮門』、『義路』。這裡是崇禮尚義的好地方喔!






下回來到水庫,記得也要來給土地公公打聲招呼喔。


 


 

河背庒農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河背在行政區域上雖然屬於頭份鎮,但是從前的生活卻是與三灣鄉聯結密切。

永和山水庫已經設立二十幾年了,但是對外地人而言是相對的陌生,連我在新竹的許多朋友都不知道。


不過也因此讓它保有非常恬靜的美。


我的奶奶、外婆都是永和山人,雖然我沒有住過那裏,但是從小常常聽他們談到永和山生活的種種,


那裏也早已成為我成長回憶的一部分。


 


入口大門還在頭份上興里。



沿著入口上坡,右手邊有一個台灣圖形的花圃,上頭有一棵高高的椰子樹,就是水庫的位置喔。



上了坡之後就進入三灣鄉永和村了。整個集水區都在三灣鄉境內。



"水"字護欄,非常有意思。



看著看著,心裡也感覺到平靜...



可以在筆直的壩頂上悠閒的散著步,天氣好的時候往西望去可以看到台灣海峽喔!


運氣好的話還可以Catch到高鐵列車從不遠處呼嘯而過喔。






裏頭還有一個小公園,除了可以欣賞水庫美景之外,還可以走走健康步道或是乘涼休憩。



馬路兩旁的羊蹄甲,現在正開著美麗的花,似乎在歡迎我們的到來。




九重葛也跟著爭艷。





有空不妨可以到這兒來,散散步,或是騎腳踏車,聽一聽蟲鳴鳥叫,享受一下這湖光山色。


不用驅車到遠處深山,更不會有塞車之苦,讓您能恣意地優游其中...


 

河背庒農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