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現居在台灣的居民除了原住民族之外,大多數的住民都是從大陸閩粵移居過來的居多,早在三四百年前的移民過程,尤其以客籍移民以單身男性為主,有道是「有唐山公,冇唐山婆」。

         然而在這裡卻有一個家族的來台祖先是一位母親到著兩個稚子自廣東梅州蕉嶺縣歷經兩個多月的跋涉飄洋過海來到這裡。


        西元一七六0年,劉母楊太孺人忍著喪夫之痛,帶著儲賢、儲德兩兄弟搭船渡過險惡的黑水溝到台灣來找尋新的發展,初到之時先在桃園縣楊梅鎮龜崙里落腳維生,後來又再搬到頭份下東興(今下興里)購置田園更種定居,並回原鄉將其夫伯理公的骨骸迎接來台安葬。


        至富龍公生八子(成字輩)並奠定日後基業,並分八大房開枝散葉至今。後輩子孫為感念八房先祖,遂建立宗祠並名為「劉成裕公嘗」,且建一半月池名為「富龍公紀念池」以茲紀念。


 


入口處的「劉氏宗祠」牌樓。



 


一排數十年的老龍眼樹,伴隨著劉氏子孫多少的童年記憶與歡笑。



 


宗祠禾埕入口處立著楊太孺人及儲賢、儲德的雕像,讓後代子孫永記先祖飄洋過海開墾的辛勞。



 


雕像下方亦詳細記載著屬於劉家的這一段歷史。



 


宗祠原為老三合院型式並左右各有四道護龍,現景為一九九0年改建之型式。



 


各護龍分屬各房子孫,所以有的已經改建成現代鋼筋水泥建築,有的還是保存原有風貌。



 


禾埕昔日是曬穀及農忙之餘休憩的場所,現仍常見曬鹹菜乾及蘿蔔乾的情景,訴說著客家人克勤克儉的精神。



 


富龍公紀念池--半月池除在風水學上有聚財聚氣之功能,昔日更兼具消防及消暑功能。




 


宗祠全景



PS. 禾埕內及各護龍皆有居民居住其中,未經許可請勿任意進入打擾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河背庒農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